您现在的位置是:亿华云 > 系统运维
浅谈微服务架构搭载容器云构建历程
亿华云2025-10-04 00:29:44【系统运维】0人已围观
简介服务简史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们经历了“合”:单体架构(软)、计算能力超强的小型机(硬)到“分”:分布式架构的转变,后期可能会将“分”发挥到了极致(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如区块链),最
服务简史
历史总是浅谈器惊人的相似,合久必分,微服务架分久必合。构搭构建
我们经历了“合”:单体架构(软)、载容计算能力超强的历程小型机(硬)到“分”:分布式架构的转变,后期可能会将“分”发挥到了极致(去中心化的浅谈器分布式,如区块链),微服务架最后很可能再经历“合”:计算和存储能力超强的构搭构建“智人”(边缘计算的升级,集超级计算和存储一身的载容人工智能)。

那单体架构为什么要演进呢?历程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如下3点:
1.业务量在增加
互联网发展对应用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业务的浅谈器量级和效率提高,传统的微服务架单体架构将出现瓶颈。
2.能采集的构搭构建信息越来越多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云计算、载容大数据、历程人工智能的快速落地,数据采集遍布软件、硬件,数据本身价值也得到提升。使用微服务架构恰好解决了大部分痛点。
3.万物互联
数据联通性的云南idc服务商需求:系统间,系统与硬件之间,数据对接必须保证高性能、高安全、高标准.
微服务架构
我们已经意识到:技术架构受公司业务和组织架构影响。作为从单体架构过来的人,起初我是拒绝的,或者说担心我们的业务被拆分后出现不稳定状况。但是随着业务突然扩展,业务不断细分,敏捷开发和配套的技术方案迫在眉睫。总归是要迈出这第一步,2015年下半年,我们踏上了微服务的不归路。
技术选型
首先根据总体业务规划,我们先做了初步的技术架构规划,然后确定选型思路:
不绑定到特定的框架,跨语言 服务最好是Restful风格(风格极简,且是主流标准) 足够简单,容易落地,将来能扩展 稳定性强 和Docker相容性好(自动化运维)有了思路,云服务器提供商根据我们的方法论,要根据现有的主流架构做一番比较和筛选然后才能最终敲定:
Dubbo、DubboX:优势在于全栈、服务治理的支持性强,是阿里巴巴开源且经过阿里巴巴实践的产品,中文文档很多,社区活跃。但选型时停止维护,跨语言难度较大 Spring Cloud:是Spring旗下的子项目,社区足够强大,架构本身简单方便,几乎零配置。基于RESTful API,跨语言。但当时Spring Cloud实践较少,且性能和RPC相比不占优势 Motan:是微博平台微服务框架,承载了微博平台千亿次调用业务。优势在于性能,且实现模块化、结构简单、易于使用、跨语言,但对于复杂的业务支持不够好 Thrift、gRPC:并不能算作微服务框架,亿华云自身并不包括服务发现等必要特性 Istio:Service Mesh思想,可以看作是微服务架构的一次升级,和serverless要解决的问题类似,让业务/算法与服务治理剥离,当时技术还不成熟(这个选型时后来补充的)受限于当时技术团队的资源限制,我们根据最小阻力原则,选择了SpringCloud.spring cloud提供了开发分布式服务系统的一些常用组件,例如服务注册和发现、配置中心、熔断器、智能路由、微代理、控制总线、全局锁、分布式会话等。如下图所示:

架构替换
经过短期探索调试后准备开始试水,暂时不敢动主流业务,我们就从对外提供的一些接口服务和部分独立系统开始下手,这个阶段我们尝到了甜头,但紧随其后就是各种填坑,质疑不断,不过最后我们还是坚持下来。
构建容器云支撑
微服务初步改造后,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额外困扰:
微服务过多,服务治理成本高,不利于系统维护。 分布式系统开发的技术成本高(容错、分布式事务等),对团队挑战大。显然,我们不能通过jar包启动的方式去维护大批量微服务,而且这些服务部署在一起还相互影响。
啥是配齐?容器云+微服务
在刚引入微服务后不久,我们并没有急于替换所有业务,而是把基础运维工作做好,随后我们引入了Docker。Docker给我们带来了:
迭代效率提升支撑:Docker 用户发布软件的频率平均快了 7 倍 环境可移植:Docker是一个代码运输集装箱系统,它使得通过Linux的软件开发和交付变得很容易 更快且更小:充分利用服务器资源,一台虚机可以跑几十个容器 标准统一:可实现环境甚至架构的复制性光有Docker还不够,我们发现引入Docker容器后,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还不够。我们运维起来太麻烦,各种Docker命令还有脚本,甚至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到底有多少服务,它们健康状态、资源占用怎么样,当业务量激增难道我们永远都是被动且手动的去做服务伸缩么?
我们随后引入了容器编排工具:Rancher,并围绕Rancher + Docker构建了一套容器云和一套DevOps工具集(本文不做重点描述,欢迎关注后续文章)。
当我们从大量运维工作中解放出来后,我们发现,小团队也可以做大事情:
小团队作战,敏捷开发方式,替换其他业务 解决方案打包,一键部署 抽出人手构建我们同等重要的DPaaS平台 部分业务变化快的模块快速优化甚至重构初见成果
虽然微服架构替换现有业务说起来容易,但整个替换过程持续了将近2年,到了2017年底,我们已经形成一套基于容器云和微服务架构体系的解决方案,整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很赞哦!(6278)
下一篇: 3、考虑出售域名
热门文章
站长推荐
3、不明先知,根据相关征兆预测可能发生的事件,以便提前做好准备,赶紧注册相关域名。;不差钱域名;buchaqian抢先注册,就是这种敏感类型。预言是最敏感的状态。其次,你应该有眼力。所谓眼力,就是善于从社会上时不时出现的各种热点事件中获取与事件相关的域名资源。眼力的前提是对域名领域的熟悉和丰富的知识。
报告:数据中心物理基础设施销售飙升
容易忽视的细节:Log4j 配置导致的零点接口严重超时
云计算采用和人工智能如何推动数据中心发展?
审核通过的域名将显示在域名竞拍页面,并进入正式拍卖期,买家可以在拍卖周期内出价,加价幅度与拍卖保证金说明,点此查看。
构建边缘数据中心
戴尔科技:加码科技创新,助推数字化转型
探索硬件的重要性